审计动态
说说内部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这件事

内部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是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精细化管理要求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一次把工作做到位,每天要对当天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做到日清日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把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把定量的事情信息化。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在于内部审计本身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系统性是指内部审计自身已经形成了一个协调、完备的体系;规范性是指内部审计工作具有规范、严谨的标准。内部审计活动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使其实施精细化管理具备了必要的基础。同时,实施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提升审计效果,促进内部审计不断发展。

 

  “内部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内部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涵盖“审计人员”“审计流程”和“审计结果”的精细化管理。

 

对审计人员管理的精细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审计项目管理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注重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个人能力,做到人尽其才,各有所用,并要加强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贯彻。二是保持行为的持续性、一贯性,即内部审计的各类管理行为、操作流程都应遵循规范,包括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查什么、如何查等,均需要通过明确的制度流程来确定,规范审计行为,完善审计流程,落实质量控制。

 

对审计流程管理的精细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规范内部审计程序,重视审前调查和分析,找准审计重点,确定审计抽样样本,确保审前、审中、审后各项程序控制严谨细致、环环相扣,不遗漏、不拖沓。二是合理配置审计过程中的各种资源,按照成本效益配比原则,紧扣审计内容和重点,确保审计资源配置最优、效应最大。三是实施有效的审计督导,在加强现场督导的同时,积极开发信息技术手段实施非现场审计督导,及时解决审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对审计结果管理的精细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严格控制审计报告质量,审计报告必须客观公正、重点突出、表述准确、格式规范,所反映的问题要求依据充分、定性准确,引用的实例要有代表性,提出的审计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审计结果得到全面有效反映。二是注重审计成果的利用和转化,将审计成果数据化、信息化。建立审计成果库,分类整合审计问题、审计意见建议,突出对审计成果的精细化分解和利用,为后续审计和业务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人员、流程、结果的精细化管理在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中缺一不可,三者相互关联、互为促进,其中抓好审计人员的管理是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前提,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制定具体可行的流程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审计结果得以重视并有效应用则是精细化管理的落脚点和归宿。

 

  “内部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原则”

一是化繁为简,专注细节。化繁为简是管理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审计项目管理的目标。但化繁为简不是简单化,任何时候都不该忘记管理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积极性、提高办事效率和效益。在目标明确、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审计项目管理细节把握得越准、控制得越严,就越有成效。

 

二是流程管理,控制细节。流程管理的最大好处在于系统分析了审计项目运行的所有事务、所有工作,对审计项目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衔接做出非常具体的界定,让项目管理者不再茫然无序,使审计人员能够各司其职。流程管理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没有系统的流程优化设计,就谈不上细节“控制”。

 

三是细节入手,培养习惯。“习惯成自然”,要持之以恒地坚持高效而标准的作业方式,从细节入手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工作习惯,使各项工作流程自然固化,从而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内部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 审计理念的转变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推行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向审计人员持续灌输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从审计行为、审计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培养审计人员追求精细化的意识,进而养成良好的审计习惯。大力倡导重视细节、追求细节的精细化管理精神,努力培养注意细节、把握细节的良好工作习惯,在细节中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养成把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以及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做实、做细、做透的习惯,把看似简单的事做得不简单。

• 审计项目全过程的精细化是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是认真做好审前风险评估。设计科学、合理、适用性较强的风险评估模型,准确反映审计对象各类业务的主要风险。

二是推行审计作业标准化。要制定完善的审计作业标准和流程,推行标准化作业,分解审计内容,细化审计流程,确定审计方法,明确审计要求,使审计过程实现标准和质量的统一。

三是实现审计结果标准化。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最终载体,审计报告的编制过程是综合分析、归纳汇总审计成果的过程,需要在确认审计证据和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和提炼,特别是对审计意见建议等内容要精雕细刻、反复斟酌,力求做到证据充分、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同时要使审计报告格式规范、表述清晰、重点突出,审计结论客观公正,审计建议行之有效,充分体现精细化管理。

• 审计队伍的专业化、团队精神是精细化管理的根本保证

一是合理分工,加强协作,提升审计项目现场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根据审计项目的目标要求,可将项目组分为现场作业、非现场支撑和业务研究分析等若干专业小组,形成各有侧重、相互配合、齐头并进的作业模式。

二是推进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实现审计人员专家化。通过对审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培训,保证每个专业领域都有业务知识精通、审计技能娴熟的研究型带头人、专业型主审和特长型审计师,形成完整的专业审计人才梯队,以便在审计项目中合理配备和使用人才。

三是建立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项目考核与人员考核标准。通过对审计立项、审前准备、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审计归档等诸多环节的检验和回顾,找出各环节存在的差错和瑕疵,评价审计规范的遵循性、审计方案的恰当性、审计技术和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审计意见的准确性等,并依据相应标准对审计项目和审计人员进行考核评价。

此外,在人员考核方面应当实行竞争机制,体现激励约束效应。如推行审计项目经理、审计组长和主审竞聘制,分别从各自的岗位层面区分责任和义务,量化任务目标,在绩效工资中兑现考核结果,使审计人员的薪酬水平与岗位职责和贡献大小密切挂钩,以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 审计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

在审计项目管理中,要形成“计划有约束、执行有标准、结果有考核”的成本管理体系,实现资源预算管理,节约项目成本。在人员使用上,要科学调配,坚持“让最合适的人、干最合适的事”,按照任务科学分配审计力量,通过人员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做到“以小资源博取大收益”。

•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审计信息的分析运用水平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便利的数据收集方式,拓展了审计领域,扩大了审计覆盖面。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加工、传递、存储有关审计信息资料,同时积极推广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网络审计技术,逐步实现审计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为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上一条:这5年,习近平铸就的“不平凡”

下一条:今天告诉你如何搞定工程结算审计